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工业投资分别增长35%、12.6%,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2.3%、9.7%;全区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6万亿元、增长9%,集中了全区四分之三的规上工业企业——这是今年前三季度广西产业园区发展成果数据,彰显着产业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载作用日益增强。
今年以来,广西抢抓增量政策窗口期,加快推进“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着力深化改革、扩大需求、优化结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站在产业发展的潮头,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广西—东盟经开区)以蓬勃的发展态势,不断激发着创新与合作的无限可能。
一款豆奶的转型成长
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广西本土特色饮品“6点半”豆奶精彩亮相。象鼻山、壮族绣球、稻田风光……豆奶新包装将广西的秀丽山水和特色文化巧妙融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提起“6点半”豆奶,广西街头巷尾的早餐摊和米粉铺仿佛浮现在眼前。在许多广西人心中,这款豆奶与螺蛳粉、老友粉等特色米粉一起,组成了经典的“美食搭子”,承载着深藏心底的味蕾记忆。
经过20多年的市场沉淀,香浓顺滑的“6点半”豆奶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这款经典饮品不但在包装上改头换面,还在生产加工技术上进行了全面革新。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于2011年入驻广西—东盟经开区的广西六点半豆制品有限公司深入推进豆奶生产线升级,与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碰撞出新的火花。
走进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只见在机器轰鸣中,玻璃瓶装和袋装豆奶在流水线上有序完成磨浆、灌装、杀菌、贴标、装箱等工艺流程,全自动的码垛机器人挥舞着灵活的机械臂,有序码放产品。
“我们生产线的技改完成后,产能从原来的250吨/天逐步提升至600吨/天。经过自动化升级改造,人力成本节省一半,今年10月的时候,产值就超过去年全年产值了。”公司制造中心总经理助理曹海平介绍。
广西六点半豆制品有限公司豆奶生产线有序运转。六点半公司 供图
在广西—东盟经开区管委会的鼓励和支持下,公司持续加快豆奶生产线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实现数据集成分析和生产过程可视化,覆盖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物流等环节,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目前,公司豆奶年产量已超10万吨,产品畅销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湖南等地,袋装产品累计销量已超100亿袋,瓶装产品累计销量已超10亿瓶,正计划启动二期年产40万吨项目。
企业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广西—东盟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百威啤酒、双汇、中粮、比亚迪、李宁、伊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食品加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共同发力,使园区构建起企业成群、产业成链、链群融合的集聚发展格局。
一个园区的开放蜕变
从昔日的华侨农场到现代化工业新城,从归国华侨的安置地到众多投资者目光的焦点,从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载体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开区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成长、蜕变,映射出广西推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无限活力。
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广西—东盟经开区以制造业为核心,不断推动工业发展;围绕南宁市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广西—东盟经开区致力于打造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2013—2023年,广西—东盟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中的排名持续攀升,并且2021—2023年GDP增速连续3年居南宁市首位。
在自治区商务厅公布的第一批广西国际合作园区创建名单中,广西—东盟经开区拟创建的中泰(广西—东盟经开区)食品加工国际合作产业园在列。在多重政策与产业优势加持下,这个国际合作园区开始搭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稳固渠道。
11月8日,广西—东盟经开区举办以“中泰合作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泰(广西—东盟经开区)食品加工国际合作产业园创建系列活动。产业园将重点依托泰国天丝等先导项目,面向泰国等东盟国家引进外资,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基地与中泰交往合作的重要窗口。
那么,广西—东盟经开区究竟凭借什么赢得泰国及其他东盟国家的青睐?
“广西的区位条件非常好,拥有完善的港口和物流,交通四通八达。这里水果、食品加工资源丰富,是发展相关产业的优选之地。加上东盟经开区非常重视泰国的企业家,进一步促进中泰企业在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更广泛的互利共赢。”泰国东盟企业家协会会长班亚·卜亚给出了答案。他表示,协会计划引导更多泰国企业家来中国打造特色园中园,共享中国市场机遇。
2020年以来,广西—东盟经开区直接利用外资金额超2.5亿美元,其中泰国外资企业实到外资占23%。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左伟表示,今后经开区将积极推动园区企业扩大对泰国等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大力引进东盟国家的重点外资项目,不断为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批政策的硬核加持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在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多重优势影响下,广西—东盟经开区享受了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资金补助、产业扶持、用地保障等在内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经开区给予企业和项目投资奖励、人才引进、科技创新、购买厂房等方面的最优扶持,并提供全程服务。
近年来,广西—东盟经开区已逐步形成以绿色食品、新能源产业为支柱,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兴产业为支撑,一产、三产驱动发展的“2+2+2”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只是广西—东盟经开区,广西其他产业园区也紧抓增量政策窗口期机遇,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陈洪韬介绍,目前全区共发行产业园区领域政府债券300多亿元,并统筹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支持产业园区建设。
广西还推动各市灵活运用“1家央企+1家区直国企+N个投资主体”等模式开展园区建设。目前,各市与各类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项目超50个,总投资超1600亿元。
合作区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五免五减半”政策,即前5年按9%、后5年按12%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可同时享受“五免五减半”和财税补助政策,5年内最高可实现企业所得税减免补贴后零税率。
新一轮政策红利密集释放,“真金白银”的投放为广西各产业园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业园区应结合本地实际,聚焦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全力推动“政策增量”快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增量”。
广西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曹玉娟认为,各产业园区应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动向,精准聚焦“一揽子”政策投向,适时做好政策配套协同。同时,围绕为企业纾困解难,集成“一揽子”增量政策,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务,扩大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企业“五免五减半”政策受惠范围,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蓬勃发展。东盟经开区 供图
记者手记
全自动的码垛机器人、自动化和数字化生产线……在广西—东盟经开区内,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转型的创新变革无处不在。
从百威、伊利、红牛饮料等食品行业领军企业,到中盟机械、华宇机械等知名龙头机械企业,再到比亚迪新能源电池项目、东盟李宁中心项目等优质项目,技术革新和智能化升级已成为企业摆脱传统生产方式、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秘诀,也成为中国—东盟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广西各大产业园区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好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打造企业生态化集聚布局、产业链条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共享化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循环经济园区,为深化中国—东盟创新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面对国家新一轮增量政策机遇,广西各产业园区须紧跟经济新动态,积极抢机遇、抓投入、攻项目、优服务,谋划一批产业配套、设备更新和产业数转智改相关项目,以更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新建先进产能,努力实现政策红利向发展实绩的高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