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册 | 登录 今天是: 2025-04-14 星期一
首页 > 找资讯 > 资讯详情
南宁日报·南宁云客户端:激发创新活力 赋能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助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4-13  来源:南宁日报·南宁云客户端

在广西徐沃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借助数字设备焊接零部件。(潘志安 摄)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加速形成,在赋能千行百业中助推高质量发展。

当人工智能遇上传统产业,能迸发怎样的火花?连日来,记者在广西—东盟经开区多家传统企业看到,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正为精密制造“点睛”,一项项数字技术帮助工业生产精准“把脉”……在智慧化改造与数字化赋能之下,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耦合,传统产业正逐渐焕发“数智新生”。

数字赋能助推制鞋效率提升 

智能机械精准裁切鞋面材料、AGV无人车穿梭运送物料、云端系统实时追踪生产数据……在制鞋这个传统产业领域,位于广西—东盟经开区的南宁李宁中心正通过“技术革命+数字赋能”双轮驱动,书写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南宁李宁中心是李宁集团的研发基地,也是依托现代专业运动科学体系的创新型技术中心,着力提升生产制造技术和核心生产工艺的研发水平。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该中心致力实现物料运输、裁切、摆放、配送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开启了从“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传统制鞋工艺正经历颠覆性变革。“作为制鞋的关键环节,以前物料裁切、物料运输都是人工完成,耗时耗力,在精准度、安全性等方面均存在弊端。”李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结合行业特性,联合设备制造商共同研发制造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围绕裁切、针车、成型全生产流程,全面升级十余类生产设备,打造出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生产设备。新升级的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人工智能助力企业向“智造”跃迁

在广西—东盟经开区,人工智能的应用无处不在,助力企业更好地节能增效。专注于林业全程机械化及工程机械属具制造的广西徐沃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沃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徐沃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先进的人工智能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各类林业机械组装下线后,经过严谨的质检程序即将发往国内外市场。

徐沃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杨镇和说:“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零部件生产与焊接流程,显著提升了创新能力,部分车型零部件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现在公司已拥有120余项专利,产品远销阿根廷、芬兰、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企业在成长,自主创新是不竭动力,杨镇和表示,公司未来将通过实施“智能化+全球化战略”,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世界智造”跃迁。

智能化赋能引领行业未来

广西伊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曾获评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广西工业龙头企业”“广西智能工厂”等。近年来,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该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产品生产、环境改造等各领域,实现全场景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大幅提升。

企业生产车间内,标准化的自动生产线有序运转,产品生产的前、中端全部实现智能化。据介绍,2023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技改提升和环境改造,现已拥有10条世界先进的冷饮生产线,日产能300吨以上。

未来,作为推动行业数智化发展的先行者,广西伊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将持续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继续通过“数智”转型,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生产、营销中的应用,全力构建“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模式,为中国冷饮产品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可行的“广西样板”。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正逐渐成为广西—东盟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广西—东盟经开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创新主体培育,通过成立科技企业服务组,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化改造提升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底,开发区累计协同打造技术创新平台43个,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辖区内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胡光磊 通讯员常丽莹 潘志安


经开区招聘